English

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出版

2000-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涛 我有话说

由北京大学李赋宁任总主编,刘意青、罗经国的《欧洲文学史》第一卷日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

此前,在欧洲文学史的教学中,各高校采用的教材中最有影响的是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三位先生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上下卷分别于1964年,1979年出版)。当时要想全面、客观、科学地研究介绍外国文学绝非易事,所以难免有简单化、片面化的通病。而现在一些有关欧洲文学史的出版物往往在把握学术研究方向上略显滞后,对近十多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未能采择吸收,基本上沿用了老一套的成说。对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给予了重视,但仍保留着对基督教的轻视和贬斥态度,未能有效地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至深至重的影响,对每个历史时期文学的总体艺术特征缺乏描述,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形式的递演嬗变缺乏必要的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新编《欧洲文学史》撰稿人主体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各系所的教师,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教研室、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单位的教授、学者。由于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各位执笔人均为其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可以说是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上,他们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在这本文学史中,从而使该书在欧洲文学史的研究教学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新编《欧洲文学史》的体例基本沿用了一般文学史的框架,以时代、作家、作品为发展主线,顺着历史的演进分期。这种体例有其系统性、清晰性较强的优点,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都有较好的效果。新编《欧洲文学史》之新在于它不仅拥有丰富详实的新资料,还应用新的观念、从新的角度去重新评价文学现象,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往文学史中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面貌叙述简略,评价大体消极。一般认为:中世纪是古典与文艺复兴两大辉煌时代之间的黑暗断层;教会破坏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造成千年的文化凋敝;教会文学是教会实施精神奴役的工具;骑士文学内容离奇,表现出贵族骑士的腐化淫乱。新编《欧洲文学史》力扫陋见,重新审视欧洲中世纪文学,对其复杂面貌作了比较详细的剖析,并就其历史地位给予公正的评价。书中认为中世纪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又为文艺复兴做准备的一个时期,这是西方文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简单地否定它。而《圣经》对西方文化和文学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圣经》就没有西方文化。新编《欧洲文学史》开风气之先,首次对《圣经》文学加以论述,其高见卓识自不待言。至于骑士文学,那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也是不足取的。骑士文学中所称扬的骑士精神至今仍是西方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诚然,不应把欧洲中世纪看作一个孤立的文化断层。在中世纪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中,继承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应该看到,中世纪的君主统治是罗马帝国的政治遗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基础;中世纪的修士在保存并向后世传递古典典籍方面起了关键作用。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在十二三世纪已经存在,近代文学的各种类型在中世纪已经基本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复兴古典文化、发展自然科学等在中世纪已开始,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巨人,如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都是为教会服务的,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的绝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是基督教徒,他们虽然反对神权,但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不少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或贵族的支持和庇护,有的人本身就是教皇或教会领袖。应当看到,中世纪之所以被贬为“黑暗世纪”,其背景是现代性为了维护它早期阶段的合法地位,把自己界定为一个不同于中世纪的阶段,可以说完全是出于现代性自我定位、自我伸张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巴罗克文学以往常常被冠以“矫饰”或“腐朽”之名,教科书中或者只字不提,或者语焉不详。其实巴罗克风格的影响在17世纪欧洲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各方面都有所反映,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学中,它的影响十分突出。巴罗克一词起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规则的珍珠”,此外还有来自于拉丁文“荒谬的思想”这一层含义。从词源上我们可以看出巴罗克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忽视或轻视规则。巴罗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它拒绝接受古典主义规则,风格夸张,语言雕琢,单纯追求语言和概念的新奇。它在诗歌、戏剧和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比如以西班牙宫廷贵族诗人贡戈拉所代表的诗派在西班牙17世纪文学中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德国的诗歌、戏剧,以及最知名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都显示出巴罗克文风的影响;意大利的诗人马里诺是巴罗克诗歌的代表作家,由他得名的“马里诺诗体”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法国,巴罗克诗歌可以说形成了一支与古典主义戏剧相对应的文学流派,有许多代表性诗人,如戴奥菲尔·德·维奥和圣塔芒等。新编《欧洲文学史》中以较多的篇幅论证了这种文学潮流的各种形态,分析其历史存在的缘由,既肯定其价值,也不讳言其思想艺术缺陷。编者和撰稿者的工作都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